7月12日,诺华宣布将终止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早期研发。这是继阿斯利康、赛诺菲、艾尔健和麦迪逊医药后,又一家放弃抗生素和抗病毒研究的制药巨头。
2014年12月,美国制药巨头默克(Merck & Co Inc)宣布收购抗生素生产商Cubist,涵盖债务在内,这笔收购的规模达95亿美元。当时业内人士认为,默克大手笔投资Cubist,显示出大型制药企业正重新将注意力转向抗生素领域。
但仅仅过了3年半,多家制药巨头热情不再,纷纷退出抗生素研发,其背后原因惹人深思。
据业内人士分析,抗生素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的新靶点匮乏、药监机构的严格审批与市场监管、用药周期短导致商业回报有限等原因,使近年来抗生素研发的速度明显下降。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勇告诉记者,研发新型抗生素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非常高,通常10年研发时间毫不意外。同时,耐药菌的繁殖速度比抗生素研发的速度要快得多。这就导致与慢性疾病治疗用药相比,抗生素的用药时间明显减短。抗生素的临床治疗周期短,只使用几天或者最多几周,其消耗量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无法相提并论。
研发成本高,商业回报率低,制药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使大多数制药企业对抗生素的开发敬而远之。
世卫组织发布的一组数据也从侧面证实了抗生素研发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新抗生素数量一直在下降:1983~1987年5年间,有16种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1988~1992年下降至14个;1993~1997年下降至10个;2003~2007年只有5个;1996~2000年5年间,仅有6种抗生素问世。
杜克大学马戈利斯健康政策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获得批准的16种品牌抗生素中,只有5种药品每年的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美元。相比销售额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新型癌症药物,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面对日趋严峻的“抗菌”形势,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新抗生素的研发。美国于2012年7月通过了《鼓励开发抗生素法案》,根据规定,符合标准的抗生素药物将获得额外五年的专利保护期,从而使专利保护期的时限长达10年,以帮助开发者收回投资。
正如抗生素领域最大的公司葛兰素史克在2017年指出的那样,需要“以创造性的方式来激励和奖励抗生素领域的新研究和开发”。
细菌耐药是国际关注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也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
2016年4月,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在联合国发表演讲,警告人们警惕当今全球卫生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即对抗生素治疗没有反应的感染问题变得日益普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加可能是当今全球医疗界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估计到2050年,可因此导致每年上千万人死亡。
2016年,发改委、食药监总局等14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国家层面实施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对抗菌药物生产、流通、应用、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鼓励自主研发,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风险挑战。
多方努力下,抗生素的规范使用与监管已初见成效。2017年11月,原国家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7年版)》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处于较稳定的水平。
然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生物现象。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的选择性压力是导致和加速细菌耐药的最主要因素。我国抗菌素耐药形势仍然严峻。
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刘又宁教授指出,因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耐药病原菌的增加、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局限及临床医师对规范诊疗的不重视等情况,包括重症肺炎在内的重症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因此,不仅需要进一步规范疾病的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而且需要加强具有良好安全性并有效防控耐药菌产生的创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以共同应对耐药菌导致的重症感染。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