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创新药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起做,而不是都去搞自己的“创业”。
21世纪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肿瘤癌症治疗新手段新突破不断涌现,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抗体药、细胞免疫疗法以及基因治疗等领域,已经逐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肿瘤患者对于药物的安全性、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都有了更高的期望。今年7月初,CDE更是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的强调了肿瘤治疗创新药的临床价值。
11月中旬,该指导原则的最终版开篇明义强调:“药物上市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的需求。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不可否认,肿瘤治疗手段的本质便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在这种本质的引领下,一款新药研发成功的要素有哪些呢?如何将这些要素整合,推动其最终上市并造福患者,也是需要思考的难题。对此,深耕行业数十年的代表们——劲方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吕强,星奕昂生物董事长、创始人兼执行总裁王立群,苏州医朵云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互联网医疗发展事业部负责人魏甜,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共同探讨了“治疗手段的本质和要素的整合”这一议题。
“谈及治疗手段的本质,大家都表示应当遵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劲方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吕强说道。在遵循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新药药物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呢?吕强提出,首要要素是技术与管线。
如何把最新的技术更好地落地在管线)和美国凯特合资公司复星凯特的创始总裁,在美国和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研发管理经验的——星奕昂生物董事长、创始人兼执行总裁王立群指出,很重要的一点是靶点和通路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管控药物研发风险,业界很多研发者更倾向于选择研发一些在临床上已经获得验证或成功的靶点,在这种背景下继而研发出不同的治疗手段。比如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的EGFR,在过去三十年里诞生出多个不同类型的明星药物(小分子抑制剂、单抗、双抗、ADC等);CD19在细胞疗法领域远比抗体领域成功。但究其根本,靶点的选择依旧归于提供更好的临床价值,而不是为了避免竞争或者因为其他非临床因素,去选择另一个“花样”做。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是驱动每个药物研发从业人玩技术、做管线的前提。玩技术的最终是做好管线,而做管线的最终是解决临床问题,做好药物。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管线,都离不开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创新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王立群说道。
创新药的“出世”最终落于患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新药如何服务于患者,创业者最后如何“卖药”?
21世纪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步形成,在这种大环境下,医疗互联网的市场理念也逐步诞生。恒瑞旗下医朵云互联网医疗发展事业部负责人魏甜表示,恒瑞在创新和国际化两大战略发展中,不单单追求药物的创新,市场国际化要素等方方面面都是其追求探索的一部分。
魏甜说道:“对于整个创新药的市场推广而言,医疗互联网模式能够更好的整合中国不太平衡的医疗资源,将医患之间的效率提升,实实在在的落地做事。目前互联网医疗在医生多点执业、在线科室会议、患者管理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应用。在这个行业整合的大时代,互联网医疗可以帮助创新药更快惠及患者。希望基于恒瑞的强大实体支持,医朵云未来能够做成医疗+互联网的典范。”。
一款新药从开发到市场推广到最后的商业化,在整个闭环周期变得越来越长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并没有见到本质提升。
作为资深投资人,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表示:“产品经过研发,走向临床阶段,最后使得患者很清晰地获益,关键还要能挣到很多钱,这个闭环很重要。如果闭环走不通,不管资本市场多热闹,最终都会被打回原形。在这整个过程中,产品足够稀缺且优秀,可以试图将球传到国际市场,让大的MAC帮忙把这个事情完成。从产业长期发展来看,这一环节的存在,在整个闭环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投资人都是投资未来,更关注长远利益。洪坦认为:“投资过程中,资产的评估需要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于某一阶段被资本热情高涨捧出来、没有特点差异化的公司,最终还是会被淘汰。对于创新药企来说,First in class的产品依旧是投资者比较青睐和看好的。”!
如何将以上要素整合,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创新药的发展需要大家一起做,而不是都去搞自己的“创业”。另外,无论从管线、技术、市场还是资本角度出发,新药研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围绕患者出发,了解产品在临床上能帮助患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