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事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规范化势在必行。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总人数近3亿,每年死于此疾病的患者约300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残疾。面临如此严峻的疾病形势,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事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规范化势在必行。
由辽宁省人民医院承办的“2022中国心脑血管交叉高峰论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势而生的。10月28日,2022中国心脑血管交叉高峰论坛在线召开,此次大会也是“中国心脑血管交叉高峰论坛”的第一届,寄托着辽宁省人民医院院长、国内知名脑血管病专家臧培卓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侯爱洁教授等发起人“聚合力量推动心脑血管诊疗技术创新”的使命和梦想。
本次大会邀请到多名院士、知名专家参与,以“学科交叉 技术融合 心脑共治”为主题,设立多学科及学科交叉论坛,围绕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诊疗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前沿知识进行深入交流,为建立心脑血管病联合救治体系,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综合诊疗能力,打造前沿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曲鹏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开展高水平的心脑血管疾病专业论坛,搭建开放、互动、丰富的心脑血管疾病学术交流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实现更加科学的预防和治疗,让人民群众摆脱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和困扰。
辽宁省人民医院院长、脑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臧培卓教授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日益彰显,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管理上,依旧任重而道远。他强调,“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中坚力量,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管理,需要公立医院更加主动担责、主动作为。”!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中国的挑战,也是全球共同的挑战。半岛平台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仍然处于上升态势,很多临床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发表主题为《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挑战与希望》的分享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以分为4个方面:筛查、风险预测、诊断、治疗。
但与此同时,医疗领域AI研发还面临诸多挑战:网络、通讯、专业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基础不足;医疗数据大而混乱,缺乏统一的治理、标注和验证标准;训练数据偏倚导致模型的“偏见”,比如对某些亚组人群的预测准确率过低;医疗行业壁垒高,十分缺乏既懂医疗又擅长AI的交叉人才;工程师“闭门造车”,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未从解决临床问题出发;所研发的AI游离于诊疗流程之外,未与医学思维和路径充分整合。
在葛均波看来,医生+AI辅助的诊疗模式将超越传统的决策模式。目前,AI主要在筛查诊断领域比较有优势,下一步将能做到嵌入诊疗流程,替代部分医生的工作,将医生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疑难病例、研究和创新,也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完全实现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的系统整合。”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表示,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持续上升,无论是在心血管医生层面,还是医院、行政主管部门层面,都应引起高度重视。他在分享《我国新时期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思考》时表示,“新型的循环疾病防治体系建设的要点,是政府从国家层面和政策层面上加速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与此同时,要通过行政中心建设或学科中心建设,把医疗机构置于防治体系中间,以实现其重要的枢纽作用。”他特别还指出,在新时期,要用新的理念、新的作为来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快速上升的趋势。
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在发生: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已成为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医工在深水区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医疗健康行业的生态,并已经在持续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方式。东软医疗董事长刘积仁在发表《拥抱医工融合新时代》的主题演讲里表示,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个人能力、组织能力、区域能力,用标准化、平台化、生态化来提升质量,已变成一种趋势。一定是医疗和信息技术融合的医疗;未来的医生不仅仅是医学专家,一定也是数据专家。”刘积仁说。
血压管理是围术期管理措施中能够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最重要的一项。尽管90%以上脑卒中患者可通过机械取栓获得血管的成功再通,但其中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遗留残疾甚至死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刘建民带来了团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围术期血压管理》。这一成果日前也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发表。刘建民在主题演讲时介绍,根据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范围都是合理的,但究竟是按正常人理想血压标准强化降压(120mmHg),还是控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40-180mmHg),仍然存在争议。而其团队历时4年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实,对急性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血管后,强化降压治疗可导致患者不良事件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从47。5%上升至60。8%,预后不良的患者比例明显上升。
本次会议大咖云集,还呈现了众多重量级的学术研究报告。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运发表了主题为《支架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概念与证据》的分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分享了《经股静脉缘对缘治疗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作了题为《冠心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的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吴中学分享了《神经介入发展史》,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恺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孔祥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杨新健教授、天津环湖医院岳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王丽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史怀璋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弋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李国忠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于波教授等嘉宾,一并彰显了大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年会、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第三十一届介入沙龙、辽宁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心脑血管急诊急救学术会议、辽宁省护理学会第十次心血管疾病护理学术会议。
精彩纷呈的大会在专家热情参与的专业氛围中圆满结束。据大会执行主席、辽宁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侯爱洁教授介绍,本次会议共设置12个专场,40个论坛,来自全国511位嘉宾参与大会,共举办253个学术讲座,5场手术直播,取得近40万人次的观看量,为行业成功打造了一个前沿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大会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指导,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办,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健康界、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共同协办的。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